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app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查看: 33|回复: 0

“棕色土耳其/波姬红/泰国红”(Brown Turkey)与Masui Dauphine种植历史与路径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累计签到:79 天
连续签到:2 天

15

主题

132

回帖

147

积分

小果迷Lv2

积分
147
发表于 2025-9-19 11:24: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棕色土耳其/波姬红/泰国红”(Brown Turkey)、Brown Turkey芽变独立品种‘Masui Dauphine’(マスイ・ダフィヌ)玛斯义陶芬是当今全球种植最广、别名最多的无花果品种之一,但它并不是“土生土长”于现代土耳其的某一固定区域,而是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经民间长期选育后,借16-17世纪欧洲园艺热潮与后续殖民、移民潮,被多次引种、改名、再引种,最终形成“三大支系、多条路径”的世界格局。

一、起源阶段(15世纪以前)
- 植物学上把无花果的初生驯化地定在安纳托利亚-东地中海—新月沃地一线,“棕色土耳其”的原始基因池就在今土耳其西部“卡利亚(Caria)”一带。
- 奥斯曼时期已把无花果干作为出口“糖包”远销西欧,品种是混杂的本地棕皮类型,尚无固定商品名。

二、命名与“走出土耳其”(1600年-1700年)
- 1600-1620年间,英国皇家园林学会从奥斯曼属港(士麦那/伊斯坦布尔)获得耐湿暖、能二次结果的棕皮无花果,定名Brown Turkey(直译“棕色土耳其”)并开始在欧洲王室庭园繁殖。

- 1726年该品种首次出现在英国印刷文献,随后半个世纪里随殖民船队被带到北美13州。

三、在美洲形成两大分支(1800年)

1. 东岸-“英国棕土系”

   沿美国东海岸北上,耐寒性进一步提高,后称English Brown Turkey、Eastern Brown Turkey(EBT),19世纪中叶已进入加拿大温室。

2. 南岸-“德州棕土系”
由西班牙传教士与法国移民先后带入墨西哥湾沿岸(路易斯安那、德州),在当地选育出更耐干热、果皮加深的Southern Brown Turkey(SBT),成为后来南美、日本、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的主栽类型。

3、1880年到1900年  上海口岸引种,庭园零星

上海是19世纪重要的通商口岸,欧美西方传教士把Brown Turkey、西班牙、葡萄牙等无花果品种,作为宗教观赏/食用植物,由传教士随身携带或通过船只运输引入上海。
在租界及教会庭园、信奉西方教会的家庭、教会学校庭园中零星种植,仅仅作观赏和科普栽植,栽种面积不大,果实多就地自食,尚未形成商品生产。
后由上海商人把枝条带入四川等西南腹地零星种植。

四、加州产业化与“Calimyrna式”扩散(1880年-1960年)
- 1880年加州农学家将“士麦那”干制型品种与Brown Turkey杂交,
推出‘Calimyrna’,
但Brown Turkey仍因“耐贮运+两季果”
被列为加州五大主栽品种之一,
占全美加工与鲜食90%以上份额。
- 依托加州苗木出口网络,
20世纪上半叶Brown Turkey进入:
  - 南美:巴西‘Roxo de Valinhos’、
阿根廷‘Brown Turkey Argentino’;
  - 大洋洲: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新西兰北岛;

五: 东南亚零星引种期(1900-1940)

- 西班牙和美国传教士把加州 Brown Turkey 带到菲律宾吕宋、印尼爪哇的教会庭园作观赏,但仅扦插小批量,无商业记录。

- 同期马来西亚槟城与新加坡的英国殖民园主亦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获得“Brown Turkey”,种在私人花园,果实多就地自食。

六、全球化与“回流亚洲”(1970年-今)

- 东亚:日本1908年引入加州 Brown Turkey,
广泛栽培。
同一时期期在冈山、爱媛等地选育出果形更长、糖度更高的加州Brown Turkey芽变新品种,定名‘Masui-Dauphine’(マスイ・ダフィヌ)玛斯义陶芬。特点与原生加州Brown Turkey有很大区别,命名为‘Masui-Dauphine玛斯义陶芬’(美国/中国将芽变品种视为新品种,以区别Brown Turkey)。
在日本本土形成了以加州Brown Turkey为主,Brown Turkey芽变新品种为辅的混种模式

- 中国:分别从日本、加州引入 Brown Turkey芽变新品种、Brown Turkey SBT系
1970年通过日本中转,引入Brown Turkey芽变品种‘Masui-Dauphine’(玛斯义陶芬);
1998年山东农科院自美国德州引入SBT系,登记为‘波姬红’,目前占中国鲜食无花果60%以上面积。

-东南亚:
泰国率先商品化(1988年-2005年)
- 1988 年清迈皇家农业中心在专家指导下,选育出“Thai Brown Fig”泰国红/泰国棕(即 Brown Turkey 的泰国热带生态型优选株系),无正式育种编号。

- 1997 年首批 15 ha 商业化果园在清迈、清莱落地;到 2005 年泰国北部山区与东北部高原总面积已超 300 ha,年产鲜无花果约 1 800 t,90 % 果园品种为 Brown Turkey。
- 2003 年起泰国农业部把“Thai Brown Fig”列入“一区一品”计划,向马来西亚乐天玛、香港百佳及中东迪拜供货,成为东南亚第一个无花果出口国。

七、Brown Turkey区域扩散(2005-今)

1. 越南
2007 年得乐省(Đắk Lắk)咖啡农户因咖啡锈病减产,从泰国清迈私人苗圃引入 Brown Turkey 扦插苗,套种在咖啡行间;2015 年越南全国面积已达 250 ha,主供中国边贸(河口—老街口岸)。

2. 印尼
2010 年西爪哇 Lembang 高原的草莓观光园为延长采摘季,从泰国引进 Brown Turkey 盆栽;随后万隆、玛琅两地的私营种苗公司年销 20 万株,2019 年爪哇岛总面积约 150 ha,主供雅加达、泗水高端超市。

3. 马来西亚 & 菲律宾
2012 年后马来西亚彭亨、金马仑高原菜农利用闲置蔬菜大棚改种 Brown Turkey,依赖“榴莲—无花果”套种模式;2016 年菲律宾吕宋内湖省(Laguna)把无花果列入“高价值作物”补贴清单,Brown Turkey 占 80 % 以上面积。

八、泰国Brown Turkey的中国电商返销效应
2013-2015 年
淘宝、拼多多商家以“泰国红”为卖点,
把泰国产 Thai Brown Fig(即 Brown Turkey 的泰国生态型)枝条  与 鲜果返销中国;
国内消费者将“泰国红/泰国棕”等同于“Brown Turkey”,
中国需求进一步抬高东南亚鲜果、苗价,反向刺激越南、老挝边民扩繁,形成“泰国—越南—中国”三角循环市场。

- 巴西、墨西哥、秘鲁、智利把加州Brown Turkey作为鲜果出口标准型,反季节供应北美、欧盟。

- 近十年随着设施园艺兴起,欧洲温室促成栽培重新青睐早熟、耐修剪的Brown Turkey,形成“旧大陆→新大陆→回流旧大陆”的完整循环。

Brown Turkey 在东南亚真正的商品化始于 1990 年代的泰国;2005 年后借助泰国“一区一品”出口示范与中国电商需求,快速辐射到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目前该区域栽培总面积约 1000 ha,仍以 Brown Turkey 为主,出口鲜食与扦插苗并重,东南亚形成“日本中转—泰国放大—中国电商返销—区域扩散”的典型传播循环路径。

如今Brown Turkey已衍生出40余个地方商品名,足迹遍及六大洲,成为无花果世界里“传播链条最长、别名最多、栽培面积最大”的经典品种。


Brown Turkey世界栽培路径示意

安纳托利亚(基因池)

  ↓ 1600s

英国(命名+欧洲庭园)

  ├─→北美东岸(EBT,寒地型)

  └─→北美南岸(SBT,干热型)

    ├→加州(产业化,苗木全球输出)

    ├→南美、大洋洲、日本

    └→中国(波姬红)
             └→东南亚:                        




pexels-75310099-9725822.jpg
pexels-75310099-9725822.jpg
pexels-75310099-9725822.jpg
pexels-75310099-9725822.jpg
pexels-75310099-9725822.jpg
pexels-75310099-9725822.jpg
pexels-75310099-9725822.jpg
pexels-75310099-972582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果迷 ( 苏ICP备16049882号|苏公网安备3205810200225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23:46 , Processed in 0.080538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